分类目录归档:公司新闻

都说行业冷,凭什么这家VR公司10个月能融到3轮?

导语:也许VR对许多人来说还只是一个小众的、新奇的概念,但在科技企业林立的深圳,这一产业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在各种琳琅满目的“深圳制造”的VR产品之中,在大大小小近100家VR企业里,有这么一家成立仅一年的初创公司,凭借过硬的技术基因连获三轮融资,最新的产品更是在今年CES上一举夺得最佳创新大奖。

它就是深圳看到科技,一家专注于360度全景VR相机的科技公司。近日VR陀螺通过与联合创始人兼COO蔡树焕先生的访谈,揭开了这个在行业内如此“低调”,在技术上却十分“高调”的初创企业的神秘面纱。

 

“老友记”创业锁定VR行业,公司注册当天拿到融资

看到科技坐落于深圳科技园附近,公司对面就是HTC Vive的摩登大楼。走进办公室,电脑屏幕上清一色的黑屏程序代码无不彰显着这家科技公司的“技术含量”之重。事实上,技术正是看到最重要的基因。

“我之前是做财经记者的,也算是你们的半个‘同行’”刚一开场,蔡树焕便笑言道,“我们的CEO陈丹则是完完全全的物理科班出身。我们俩是高中同学,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联系。我们之前都各自有过创业经历,在去年一拍即合,与另外两位擅长销售和技术的合伙人一起,创立了看到科技。”

四位创始人中,陈丹扛起了软硬件结合的大旗,而他的同学,计算机视觉博士出身的谭志刚,则顶起了公司软件方面的半片天。

“VR现在的后期处理全都是靠计算机视觉,志刚身边有非常多的做计算机视觉的人,我们引进了一班做计算机视觉的博士。加上当初在深圳积攒的硬件团队,我们公司的架构就形成了。”蔡树焕说。

而为什么一开始就选择了VR相机作为行业的切入口呢?蔡说,这源于他和陈丹两人在玩相机时受到的触动。特别是理光的THETA系列让两人对全景相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能够做出更好的、更有沉浸感效果的产品。

于是在2015年下半年,陈丹和蔡树焕开始张罗搭建自己的团队和筹集资金。

“当时拿天使投资时,陈丹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手工制作了一个类似于THETA S的原型产品,然后也做了软件方面的一些开发。这个原型机可以拍摄,也可以用软件后期拼接,清晰度甚至比THETA S还要高。就这样,凭借这个东西,我们拿到了第一笔投资,公司也在同一天注册成立了。”

从专业市场切入,推动产业发展

尽管公司的构想很大程度上源于理光THETA这么一台面向普通消费者市场的产品,但看到却从创立之初就打定主意从专业市场切入。从团队构造到策略制定,无不体现出公司理智、清晰的创业思路。

“因为这个行业非常的新,你也很难预期说消费者一下子就去买一个这种专业级的东西然后经常去用,用了之后也有无法回放的各种问题。所以我们策略非常清晰,就是一月份开始的时候我们就选择做一个专业级的设备,因为专业级的市场肯定是先熟的果子嘛,我们先摘了再说。”

新产品的研发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过硬的研发班底和清晰的市场定位让看到在创业初期的路上走得相对顺畅。在产品开发出来之前,公司就已经获得了奥飞的青睐,在IP和影视资源方面获得了保证。而就在上月,香港天彩控股宣布向看到科技投资4000万人民币,这是当时成立刚刚十个月的看到获得的第三笔投资。

蔡树焕说,“天彩原本是GoPro最大的代工商,在GoPro成立的初期就看中了其前景,并且专门开设了生产线,是代工厂中比较有革新精神和定位能力的一家公司。”

毫无疑问,与奥飞和天彩的合作也表现出看到将会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持续发力。奥飞看中的是在计算机视觉、VR硬件方面的软实力,天彩在提供海外渠道、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同时,也对看到产品的销售十分乐观。

“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软硬件结合。我们现在有两款软件,一款是做直播的,一款是做录播的,效果都会优于Video Stitch和Kolor。然后在VR视频编码、传输这一块的方案也已经打通了,整个链条布局都还不错。”

和VR全景相机连接最紧密的无疑是直播和录播两大块。蔡树焕表示,公司目前两条产品线都在走。在他看来,VR直播是VR中“最轻量级、最平民化的一种应用方式”,最早能够匹配和满足用户、平台、企业、广告商的需求。

“我们会和一些现在已经具备一定的直播平台进行合作,把我们这套VR技术和他们做有机的结合。因为它们也要面对未来去构建它的视频平台。对于我们来讲呢,我们又能够用于我们的技术的同时,又不用去承担太多的产业初期的这种风险。”

是否会考虑在未来自己做内容?蔡树焕表示,这个可能性不太大,公司目前还是死守研发和技术。

“我们会坚定地研发然后提供产品。我们只会说跟一些平台合作,让视频工作室的内容有更好的展示,让他们接下来有好玩的、可获利的空间,而不是说我要配多少个团队,把各种生意抢过来。这不对。你想一家独吞你也吞不过来,你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会被稀释掉。所以我们先做产品,同时会去提供一些底层的技术服务,去跟平台合作,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支持VR视频的观看、互联网分享的体验。”

黑曜石:为发烧友而生

在采访期间,记者也有幸见到了看到科技在CES上的获奖产品“黑曜石(Obsidian)”的真身,并且观看和体验了公司使用黑曜石拍摄的全景视频。总体而言,除去Gear VR客观的播放条件外,视频中基本看不到拼接缝的痕迹,视频的播放也很流畅,360度的视角更是新奇有趣。

而黑曜石本身也是一款十分精致的产品,全黑的合金外表,一只手完全可以托住。蔡树焕介绍说,拍摄时可以把它放置在普通的相机三脚架上,也可以固定在无人机上进行航拍。相机有电池和外部电源两种供电方式,电池供电时可以持续工作90分钟左右,蔡树焕说“对于拍摄团队来说都是足够的”。

相比于动辄就能进行12台拼接的GoPro和八个摄像头的诺基亚Ozo,黑曜石的六个摄像头是否会显得不够用?蔡树焕介绍说,目前六个摄像头的方案也是团队在调试多次后确定的方案。

“6头在数学上是比较好的一个方案,因为每两个头之间都是人眼的一个距离,算出来的3D对人来讲会比较舒服。6头在几何上也比较符合模型。Ozo尽管有八个摄像头,但由于分布问题,旁边摄像头拍出来仍然是2D效果,而我们可以做到全部的视频都是3D输出。”

黑曜石的参数显示,先锋版在直播时可输出4K*4K分辨率的视频,正式版可达6K*6K。但由于现阶段移动手机解码的问题,可能无法支持过高的分辨率,没有办法安全展示出视频的质量。

2016年,许多传统相机大厂也开始试水360度相机领域,如尼康、佳能、LG、三星等,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产品。但蔡树焕还是表示对自家产品很有信心。

“这个其实我们早有准备。我们最早开始做这件事情的契机之一就是理光,虽然还不是像尼康那样的大牌子,但是也不小了。而且它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这样的产品。但是我们认为在这种对细节有更细致的一些追求,在对产品真正有革新意义的定义上面,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是有信心的。”

“我们毕竟做的还是一款面向市场的产品,你也会看到LG出了类似产品,三星也出了,都是大牌子。但是产品的效果加上外观,你其实不会愿意花这个钱去用他们的产品。我们的产品毫无疑问性价比更高。这个就是我们小公司的优势。”

“每次一个寒冬期就意味着有东西要起来了”

资本市场,特别是VR行业的“寒冬论”似乎已经变成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大公司也屡屡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初创公司是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对于这个问题,蔡树焕却是一脸云淡风轻。

“这就要从两面看。对我们来讲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首先毕竟我们有些粮草可以过冬。第二个,回顾一下投资,就会发现,每次一个寒冬期就意味着有东西要起来了。越是寒冬大家就越不敢投,但是越不敢投,换个角度讲不是不投,而是会更加谨慎,会考虑公司更多的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经过这个洗礼能活下来的,至少证明说还是比较硬朗的公司。”

因此在蔡树焕看来,有实力的公司根本不用惧怕所谓的资本寒冬。因为在资本较热的时候,投资机构习惯先广撒网布局,再慢慢收紧。而现在却到了必须谨慎对待每一笔投资的时候,真正实力过硬的初创公司更是成为“香饽饽”。

与VR硬件联系紧密的是包罗万象的VR内容。蔡说,在资本收紧的情况下,接下来大多数的天使轮会出现在VR内容创作领域。而且现在的大公司为了扶植自己的VR平台,已经开始抢一些真正具有内容创作能力的团队。

但无法忽视的事实是,目前VR影视内容还处在非常初期的阶段。许多在传统影视领域已是大拿的人物,在VR电影中却还在摸索前进,但现阶段产出的成果必将造福整个行业。目前市面上已经可以看到一些优质的短片,但离批量化的保持高品质内容的生产还比较远。

“这就愈发凸显出摄影器材的突破对于内容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导演在拍摄时都是用GoPro去搭,但是发现很多拍的素材不能用,同步问题、拼接问题。所以我们能够帮所有的制作团队把整个制作的成本和难度降低到了只有原本的10%甚至更少。这对他们创作内容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可以把时间更多的放在创意上、试错上,就能产生更好的内容。”

在谈到对2017年的布局和展望时,蔡树焕表示,最主要的目标还是把硬件和用户量做上去。

“我们会先做专业级市场,就是面向现在各种的视频工作室。当然它们自己就有分领域,有的做婚纱,有的做旅游,有的拍影视剧,他们自己已经有这样的一些区分。我们会提供拍摄工具给他们。然后我们预计17年消费级的市场也会开始有些起色,所以我们17年的时候也会布局消费级的市场。”

“等到整个VR视频的数量铺上去之后呢,就会形成某些平台。就像大疆一样,玩大疆的人多了,大疆的天空之城就热闹了。平台这一块可能就要到17年很末尾的时候了,我们也不一定是自己做,还是刚才那个思路,因为平台是一个硬投入的东西,所以我们已经开始联合一些合作伙伴,会去做一些分享平台这方面的工作。而具体这个工作在17年的时候能够做的多大,其实我们预判还是取决于硬件的普及程度。”

而对于“硬件的普及程度”这一重要的指标,蔡认为,还是寄希望于手机厂家,因为移动端无疑是传播轻量级视频最好的方式。因此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看到科技也会重点关注VR手机的出货情况。

2016年年末,VR行业波涛汹涌,“杀机”与“希望”同时存在,也预示着2017将会是VR能否走向大众重要的分水岭。愿行业内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像看到科技一样,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走出困顿,迎接乌云后的灿烂阳光。

富士康小米们的印囧之路

随着中国大陆人工、材料成本的快速攀升,以及相关政策的倾斜,中国制造已经开始了大举外迁的规划,企业主们一面缓慢地改良生产线体,实施机器换人,一面又挖空心思地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事实上,制造业在20年前从欧洲大批量来到中国,也是基于相似的背景。现如今,欧洲同样的轮回来到中国,正可谓,饱暖思淫欲:沿海城市已充分地富裕起来,使得摆脱制造业的冲动强烈而干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为,制造业应该是贫穷落后国家该做的,只有穷苦人家的小孩才会坐到流水线上,终日做着单调、枯燥的工作,我们在拥有了小幅的财产之后,应该做些更体面的工作,比如创业孵化、成功导师,哪怕做一个快递小哥、外卖专员也好,而这些因素拼凑到一起,最终形成了“制造业大批人员流失,生产元素越来越贵,却无人潜心打磨品质”的尴尬局面。

中国制造要外迁,首选是印度,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其丰富的人力资源,这里不仅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头,而且价格非常低廉,同时,考虑到印度的消费潜力,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手机品牌都开始在这里建制工厂,小米踏上印度之旅许久,红米Note3现已成为印度最受欢迎的手机之一;华为也开始筹划在印度生产和销售,至于说富士康要在印度建造12座工厂的事儿,早已是尽人皆知,更何况,他们最大的客户苹果CEO库克对印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制造业元素众多,牵扯到的又何止人力,它更关乎制度、文化和人性。

印度市场,金矿还是烂泥潭?

毫无疑问,从人力资源和消费潜力来看,印度国土就是一座巨大的金矿,他们过剩的东西,无处安置的人,恰恰是中国制造企业最缺少的生产元素,但干过制造业的人都清楚,制造从来不是生产元素的机械拼凑,尤其是人的管理难度非常大,而当你想要把人变成工具的时候,难度又至少增加20倍,这就意味着富士康们想要利用印度的人力资源,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天翻地覆的改造。

谈到人员改造,我们不得不无奈地发现,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能如中国人般勤劳,好像机器一样永不停歇,印度人更是不具竞争力,事实上,他们正是以懒惰和脏闻名,还记得那个著名的笑话吗:英国人在机场安检时,被查出7个内裤,他隐晦地回答,Monday,Tuesday,Wednesday…意思是需要一天换一条;而印度人则被搜查出12内裤,正当安检人员佩服印度人爱干净的习惯时,他们却说January,February,March…可见印度人的生活习惯还有待改善,一些去过印度的人,都能切身地感受到这个民族缓慢的生活节奏,那些路边的饭馆、商店等等,很少能在9点前开门,也很少能坚持到9点以后,每次吃饭都免不了等待很长时间,于是,大家非常容易就学会了“饭前发呆”。

显然,印度人的生活工作习惯与中国制造的需求不太相符,地球人都听说过,东南沿海制造企业疯狂工作的故事,企业雇主在夜里12点接到订单之后,可以立即叫醒正在熟睡的工人,准备物料、调试设备,开工,到第二天早上9点,客户就可以拿上产品去巴萨罗纳参加全球移动大会…

笔者认为,在整个印度历史上都不会出现类似的传说,事实上,他们也不推崇这样的传说,小米、富士康、华为们要想在印度复制中国的辉煌,难度实在太大,谨记不要搞大跃进,把先进的设备、车间都建立起来,他们更应该从低端制造、低端产品开始,比如在印度制造中的流程设计,一定要多依靠人工来完成,这样就省去了设备的投资,纵然是人力的效率不高,也可以同他们低廉的工资相匹配;在第一阶段的低端制造业中,企业要注重对印度本土员工进行”洗心革面”式的教育,用现代的管理制度以及金钱的刺激,让印度员工一改往日的懒散习惯,甚至改变当地社区的风气,但这实在是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大概也只有富士康、华为这种巨无霸企业能承受之。

正如一位制造主管所言,在印度建设工厂,找政府批一块地,盖一个车间比较容易,把设备搬过去也不难,最大的难点在于把中国的员工以及中国人对工作的热忱,对钱的虔诚也一并搬过去,而这或许也是支撑中国制造的真正脊梁。

洗心革面,制造业如何改造印度?

现在,中国制造去印度,正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去印度,是看中了那里的廉价劳动力,但看上去,最难搞定的也是人工,如前文所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耕耘、潜移默化的过程。

事实上,印囧只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出海的一个缩影,只是“人在囧途”的系列之一,但总得来说,印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市场,这里拥有12亿人口,按照他们的生殖频率,未来很可能会超越中国,有人的地方就要有消费,但凡能在这里推广一种产品,都将得到巨大而丰厚的回报。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印度移动手机出货量为2.75亿部,占全球市场的14%,也是全球第二大移动手机市场,但我们必须要注意到智能手机出货量仅有8100万部,占比不到30%,也就是说,他们70%的用户都还认为诺基亚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手机,这个事实对于小米、华为们来说,实在是个太美妙的事儿了

其实,做生意、做产品有两种境界,一个是自己提出的需求,比如日常生活用品、食物、矿泉水等等,属于比较低端的生意,做起生意来竞争非常激烈;另一种则是商人帮消费者开发出新的需求,而后再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比如乔布斯开发出了移动互联网,帮助消费者开发出了“移动上网”的需求,于是iPhone智能手机大卖特卖。现在,印度的情况恰如90年代的中国,制造业、手机品牌要想在印度得到长足的发展,不得不经历这样一个“开发需求“的过程。如今,我们看印度,城市面貌差,街道脏乱差,工人素质差,但这一切都是源于缺乏”物质的刺激”,试想一下,当先进的中国制造业入驻之后,势必会为当地社区带来改变,印度人可以看到巍峨的车间,整洁的街道、规范的工作秩序,以及异乡人严谨而勤奋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会看到这种运作模式所带来的好处,比如更高的薪水,更舒适的生活,更美妙的团队感觉,这些奢靡的灯红酒绿,不是好词,但对于需要激发工作愿望的国家来说,实在是太有用了。具体到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显然,印度人还没有开发出”移动上网”的习惯,他们只有2%的人知道iPhone优质到爆表的滑动触感,以及揣着一个最新款的iPhone是多么地爽,所以,印度市场的发展只是再等待一个巨大的引擎,一旦这个欲望被开发出来,他们的潜力将无可限量。

印度的街道凌乱,他们的火车比中国春运挤500倍以上,牛粪也到处都是,笔者认为,印度人之所以能忍受这种贫穷和落后,除了天生懒惰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他们没有见过更好的生活。希望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能本着一种”改造印度”的心态去做生意,等到他们的欲望被彻底释放出来,卖上2亿部手机,只是顺便的事儿。